后勤人物

王瑛.jpg王瑛,女,1969年7月出生,1987年幼师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幼儿园玉泉分园工作。三十个春秋,如同海绵吸水,王瑛始终对幼儿教育有着强烈的追求。“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就像我自己的孩子,能陪伴着他们成长,我很骄傲!”她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爱心,扎根幼儿教育,把自己的青春都融化在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中。

爱是教育的基础,她内心时刻铭记,孩子们的微笑才是最好的回报。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头,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在活动中,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教学中变“教学”为“学教”,即以幼儿学在先,教师教在后为理念,为幼儿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她先后教过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制定和开展教育工作。当孩子想妈妈了,她就用双手拥抱他们、安慰他们,直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才安心;当孩子大小便在身上了,她帮助孩子擦干净小屁屁,换去脏裤子;当孩子睡觉出汗了,轻轻用毛巾帮他们擦汗,让他们能更舒服的睡觉……孩子们不小心撞到了别人,耐心地告诉他们今后要当心;孩子抢玩具,就给他们讲个故事,让孩子明白要团结友爱;孩子午睡捣乱,她都会陪着他们,轻轻拍着哄他们入睡……

对每位孩子的家庭情况,性格、脾气、生活环境逐一进行了解,已经成为王瑛的接新班前的必修课。教学中可根据每位孩子的不同特点,寻找相应的方法,因人而宜,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前些年,有一个孩子叫张明,非常聪明,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他在小班和中班时在两所非常不错的幼儿园待过,最后都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当然这其中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别的原因。当王瑛在大班开学的第一天蹲下来和他打招呼时,他的第一句话是:“这个王老师和以前的王老师不太一样。”接下来,他的一些表现终于清楚他不停地换幼儿园的原因。张明很聪明,幼儿园学的一些内容对他来说简直是小儿科,于是他在活动时经常捣乱,乱叫乱扔东西,影响小朋友的集体活动。越是阻止他,他反而越兴奋。细心的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最缺的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掌握了他的情况后,她就和家长进行沟通,请他们配合,从一点一滴入手,调整他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这其中有反复,但她坚持了下来。家长非常感激,现在已经毕业很多年了,家长还会经常联系。还有一名智障儿童,名叫小隋,有时随地大小便,不高兴了就出手打小朋友,上课时还经常捣乱,影响大家上课。面对这样的孩子,王瑛没有歧视她,而是一视同仁的照顾着她,耐心的教育她。渐渐的,她开始学会了约束自己,变得乖巧了许多。

为了促使家园共育,王瑛利用休息时间,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幼儿在园情况,也经常利用电话、微信、QQ等联系等方法将近期工作重点、幼儿表现反馈给家长,事无巨细,认真对待,她的努力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在班级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创设、家长工作中,走在同组班级的前列,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所带班级的良好班风班貌,赢得了家长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王瑛把年轻老师当成自己人,对她们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提点,言传身教,不厌其烦。她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她们,童心于教育弥足珍贵。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当一个好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滋补品”。她那严谨踏实、敬业进取的工作作风和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为年轻的一代树立了榜样,深深感染着她们,起了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担任班主任和音乐课题组长的她积极参与和带领年轻教师申报课题立项,在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并在分园领导的支持下带领课题组的教师利用自身特长,于2008年相继组建成立“合唱团”“打击乐团”“舞蹈团”,至今以来一直利用课余时间担任指导老师的工作。艺术团也多次进行各类演出,得到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好评。

王瑛始终奉行“以心换心”的处事为人原则,因此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这种“真诚”,使得她把所有繁琐的工作都变得井井有条且充满了生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瑛就是如此一心一意,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平凡的快乐,浪漫又诗意,她珍惜,生活赐予的这份充实与亮丽,她感谢,工作赠予的这份自豪与甜蜜,使她的心一直停留在二十岁的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