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宋德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使高校摆脱办社会的负担,从而使高校领导可以专心致志地抓教学科研,同时降低后勤运行成本,并获得更好的后勤保障服务。
[网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宋德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逐步取消高校办后勤的职能,建立起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并融入到国家统一市场体系之中,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网友]: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宋德民]: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应围绕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展开,关键在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核心是使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主要有四方面任务:
一是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只有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面向社会大市场,才可能实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才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后勤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看,目前绝大多数城市服务业已基本具备了为高校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部分高校后勤实体也具备了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的能力。在此条件下,高校应逐步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和其他高校后勤服务资源,建立起有序竞争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体系。
二是剥离高校办后勤职能。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的主要目的是为建立规范的后勤服务市场创造条件,并使高校规避办企业的风险。“剥离”的基本操作形式有两种:一是采取适当方式消化后勤正式职工(转岗、交给服务企业等方式),直接将后勤市场交给社会;二是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彻底分离后勤服务实体,使其真正独立于高校,融入社会(“老人”问题的解决方式见后说明)。对有必要建立后勤服务实体的高校(由于后勤“老人”较多或当地市场环境不成熟等原因),应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使后勤服务实体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并适时减少或退出股份,使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真正脱离学校融入社会。
三是建立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垄断经营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简单开放市场,则会导致不规范行为。只有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规范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规范、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高校后勤市场是国家市场的组成部分,同样应接受政府市场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学校要积极争取、主动配合政府市场管理部门对校内后勤服务市场进行监管;学校作为发包方和被服务方,也要对服务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各高校要设立专门管理部门,代表学校归口负责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规划建设、质量监控、经济核算、组织协调”等管理工作,学校其他部门不应再办后勤,也不应与企业签订后勤服务协议。校方对服务市场的监管,既要保证监督到位,又要避免越位和不规范行为,必须规范,透明。
四是加强政府的主导,建立健全后勤行业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是高校改革的事,政府也要转变管理职能。要通过职能转变,建立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将对后勤服务企业的管理职能交给后勤行业协会。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企业的管理,同时使政府能够集中精力主导、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
[网友]:目前高校的改革模式和进度各不相同,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要求?
[宋德民]: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最终各高校的目标模式应该是统一的,即统一于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之下。但是,由于各地、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实现改革目标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过渡模式,以及改革进度的快慢,应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灵活掌握。全国高校统一要求、一刀切的做法不科学,也不现实。
[网友]:后勤服务要体现“姓教”的特点,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其中是不是有矛盾?
[宋德民]:虽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盈利的目的要通过市场才得以实现。学校的后勤服务市场可以由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要进行调控,学校以市场为纽带,保持着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市场手段,可以选择优质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明确的合同条款及严密的监督,控制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引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体现“姓教”的特点。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掌握驾驭市场的能力。要做好从招标到签约、监管等一系列工作。特别要指出的是,公益性只能由国家和学校体现,不能让企业体现。要想营造好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必须给企业留有合理的盈利空间。这些工作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做好了效益很突出。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放了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取得了超出想象的好效果,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这就说明,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高校自办后勤更能体现“姓教”的特点。
[网友]:前几年国家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很大,最近几年好像动静不大,是不是改革不搞了?
[宋德民]:1999年以来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效益巨大,方向完全正确,因此我部始终在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改革。但是,这项改革极其复杂,最终完成还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声势浩大的鼓动和大规模地格局调整。从另一方面讲,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难以推进,还有可能出现偏差,引发影响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在积极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十分慎重,避免全局指导的偏差,这就需要有一个探索阶段。
鉴于以上考虑,我部调整了推进工作策略,把这项改革切实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待,全方位地开展探索,依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和其他有关方面力量,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工作:开展了行业协会工作的探索,找到了今后推进改革和加强管理的有效办法;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理清了改革思路,找到了解决难点问题的办法;建立《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以及若干高校后勤专业信息平面媒体,为全国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搭建起了学术、经验、信息交流平台,促成了全国高校的相互学习;组织了累计数千人次参加的交流研讨,促进了相关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抓典型,促进了一批先进典型高校的形成,从实践上证明了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也为全国高校树立了各类学习典范。这些工作,一部分同志不了解,但已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改革,并为下一步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网友]:有人说后勤改革最近几年倒退了,教育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宋德民]:我部始终密切关注全国的改革情况,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分析看,少数高校确实存在停滞不前,甚至在形式上“退步”的现象。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这样一项复杂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平衡发展,出现这种现象应该属于正常现象。要对改革全局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还应看到代表主流的普遍现象和发展趋势。事实上,由于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2002年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的进展情况,从总体上看,不但没有停滞,而且在全面有序地发展,在难点问题上甚至有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批后勤服务实体逐步脱离学校,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不但为本校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还促进了当地后勤服务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程度的提高。不少后勤实体在模拟企业运行一段时间后,已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其中有些已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了改制,使后勤实体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逐步形成了一些为数万人、甚至超过20万人提供服务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公司,跨校后勤服务经营的发展趋势已十分显著。
二是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在逐步开放市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经营。部分规模较小的学校不再自办后勤,已基本实现了后勤社会化。据上海市统计,全市高校到2004年年底,在餐饮方面引进的社会企业所占市场量已达30%,在物业管理方面引进的社会企业所占的市场量已达70%。此外,许多高校在新校区尝试社会化后勤保障模式,不但取得了显著效果,还促进了老校区的改革。例如广州大学园区的10所高校全部采取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各高校亲身体验到了后勤社会化的优越性,已开始按此模式对老校区进行改革。
三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明显加强。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广泛的交流和培训活动的开展,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数字化管理、节能、安全等技术的推广,各地组织的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检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和后勤服务实体,各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普遍有明显提高。
全国高校后勤市场社会化程度、市场机制引入程度,以及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充分体现了改革在稳步深入;一批高校成功地跨出体制改革这一实质性步伐、全面引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后勤资源,意味着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
这项改革的深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在近年来高校在校生大幅度增加情况下,高校的后勤运行费用基本没有增加,而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还有显著提高。部分改革先进高校的成绩更为突出,学校领导已基本摆脱了办社会的烦恼,不再为后勤具体事务性工作操心,同时每年为学校节约资金几千万元,安排社会就业数千人。
这项改革,不但有力地支撑了近年来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也为拉动地方经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贡献,为我国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起到了示范性作用,提供了服务力量。实践证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进展也是基本平稳的。
[网友]:目前多数高校还有不少在编正式职工,后勤社会化把市场交出去了,这部分人“老人”的问题如何解决?20年后正式职工都退休了,再改革不行吗?
[宋德民]:人的问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改革是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其中既涉及到后勤职工的利益,也涉及到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利益。要保证学校的发展、稳定和学生的利益,只能改革,这不仅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等20年以后再改的想法不现实,形势会逼迫我们不得不改,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老人”的利益,妥善解决好 “老人”的问题。解决“老人”问题的目的:一是要使后勤实体中的人员工资成本与社会同类企业相当,并便于管理,为后勤实体独立于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要保证“老人”的基本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老人”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将“老人”转化为“新人”,在经营公司内部取消新老人的不平等待遇。目前有些改革先进高校已经按照以上思路采取不同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有的高校老人不多,后勤公司发展很快,通过发展也解决了这一问题。
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要求实行统一的做法难以符合实际,各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研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