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中美儿童教育比较研讨会在杭举行

(杭州《钱江晚报》6月23日报道) 日前,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太太在讲台上吟诗、唱歌、跳舞还带演短剧,逗得台下人开怀大笑。不过她可不是在进行文艺表演,她是美国东西方儿童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李刘美瑞博士,所作的活泼生动的讲座有一个严肃的题目《中美儿童教育比较》。由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浙大幼教发展中心主办的中美儿童教育比较研讨会在那里举行。讲座的内容和形式都与美国儿童教育一样给人启示。

吟诗:让孩子学会感悟

这位出生在中国北京,在美国从事了30多年学前教育的老太太,学贯中西儿童学,在东西方儿童教育差异、多元文化影响、教育管理、家长与校园沟通以及课程设置方面颇有研究。她还获得过美国“健康教育勋章”、“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勋章”,1996年获得过“旧金山公益事业杰出人物”。

她以一首诗来开场“我吃草莓把核吐到了新地毯上,我怕你骂我,可你没有……”她说,美国儿童教育讲究启发性,不像中国儿童教育是“直线型”的,由老师、家长从上而下,下命令和灌输,而美国是“水平型”的,大人与孩子都是平等交流。学生直呼老师名字“MARY”、“MIKE”,而不是“某某老师”。

在启发孩子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朗诵、唱歌和跳舞等感性的方式,是很好的感悟方式。

别人打你,你打回去

浙大幼教中心主任张谷乐对记者说,讲座也给他们这些学前教育者很多启示。李博士举了一个例子让所有人都很吃惊,在美国,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打了,问老师该怎么办,老师的回答是:“打回去。”

中国孩子的依赖性都比较重,新生上幼儿园一般要哭一个星期,更有甚者几个月。而美国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独立,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孩子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在中国遇到这种事,老师会出面“摆平”,询问打架是谁挑起的,对错在哪方。在美国,老师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哪怕是付出点代价,但今后处理同学关系就会更老练。

孔融不让梨也不错

李博士又举了一个亲身例子,儿子5岁时她给孩子讲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孔融让梨”。但是生长在美国的儿子却说:“妈妈,你真笨。如果有一筐梨摆在我面前,我当然要挑最大的那个。”

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孩子做事要谦逊,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过分的谦逊是不实际的。而美国人在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同时,要求他们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坦率地与老师争论,这也是一种自信。在现代社会中,学会展现自己已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