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8月7日至10日,第四届高校后勤(实体)发展论坛在济南山东大学召开。该论坛组织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区八所高校的后勤实体(部门)负责人和后勤管理专家出席了会议。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宏建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并在论坛上精辟阐述了高校后勤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维。

该论坛成立于2002年7月,由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八所高校共同发起,先后在杭州、广州、哈尔滨成功举行了三次会议,不仅就高校后勤(实体)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地研讨,而且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实体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了不断总结,还就高校后勤实体与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关系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本届论坛由山东大学后勤处负责承办,论坛期间,各高校后勤(实体)负责人围绕“关注高校后勤实体的现实与未来,谋求高校后勤实体的生存与发展”的论坛宗旨,以“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大学后勤”为主题,就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形势和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深化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改革和发展高校后勤产业等问题取得了新的共识。

山东大学副校长方宏建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着多种实现形式,关键是要紧紧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师生需求,以较少的支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他指出,高校后勤始终是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偏离为学校服务的根本目标,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成本支出有没有减少,服务质量有没有提高,只要做到了这两条,改革就是成功的。因此,改革成功与失败,前进与倒退,不能看表面现象,要看实质和实际效果,改革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真务实,要用事实来说话,不能在表面上做文章,不能搞形式主义。他说,山东大学从2003年开始,将后勤处和后勤集团重新合并以来,整个后勤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学校和师生的满意率也提高了,这就是成功地探索,是符合山东大学后勤实际的,他不认为这像某些人说的是一种改革“倒退”现象,而是一种新的进步。方宏建强调,要客观看待高校后勤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要重新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真正内涵,改革是为了把后勤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把后勤工作搞得越来越难做,后勤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后勤集团总经理陈守权就高校后勤经营与服务、高校后勤(实体)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高校后勤干部队伍建设等问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尽管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处于一个迷惘的阶段,有等待观望和无所适从的现象,高校后勤实体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但在高校后勤实体内部还是有很多新的变化。他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不同的高校领导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在一些高校领导眼里,目前的“甲乙方模式”是不科学的,甚至有些高校领导认为“甲方是假的,乙方是依的”,后勤集团是后勤改革的一个怪胎,既不是行政性组织,也不是企业性组织,任何简单地将后勤集团归到哪一类组织都是欠妥的,单独强调后勤集团的任何一种性质也都是有失偏颇的。高校后勤无论怎么改,都离不开学校,还是为学校服务的,保持学校的后勤集团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保证。陈守权认为,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对社会改革有不同的认识、国家的相关政策不明确、对后勤实体的法律定位不清、高校后勤实体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模糊、甲乙方关系不规范、经营服务之间的矛盾。在一些高校,甚至学生和后勤之间处于对立面,不应该有的矛盾,却不断加剧,这对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他强调,高校后勤(实体)要正确对待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回避困难和问题是没有出路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从03年以来,积极采取措施,不断规范经营,强化服务,加强沟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已经走也了改革的调整期,后勤集团的境况比前几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后勤集团的改革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改革的方向是对的,改革的措施是扎实的。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龚守相在论坛上介绍了华中科大今年以来在人事、分配等方面改革的一些新举措和新成绩,并介绍了建设和谐后勤和建设节约型后勤的具体措施。在谈到后勤实体发展问题时,龚守相认为,“发展是硬道理”,高校后勤也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不发展就适应不了学校的要求,不发展高校后勤就没有出路。高校后勤实体对外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学校领导要同意要支持,不同意不支持就不能去做,也无法做;二是要解决体制问题,要有新的体制,体制问题不解决也不能做;三是要有专业化的队伍,没有专业化的队伍更不能做。说到底高校后勤实体对外发展不能影响学校内部的工作,只能有利于学校的工作,有利于实现以外补内或以外养内,否则,对外发展没有意义。在谈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形势时,龚守相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然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观念问题,对改革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认识无法一致,推进改革自然就十分困难;二是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后勤改革和企业主副分离改革、部队后勤改革、机关后勤改革截然不同,高校因为有学生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稳定工作是压倒一切的,不能因为改革带来任何的问题,出了问题谁都担当不起,真正市场化是行不通的,服务性、公益性和福利性始终制约着后勤工作,也决定着后勤的性质;三是高校后勤自身的缺陷,高校是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高校后勤人员负担之重超过了社会上任何相同的行业,这对改革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龚守相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因校制宜,不可能搞一刀切,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必然是多模式、多形式、多途径的。

新葡萄的京集团350vip8888总裁胡征宇在论坛上对目前高校后勤改革的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高校后勤产业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胡征宇认为,高档后勤社会化改革在短时期内宏观上仍然不会有大的突破,除非国家在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上有新的比较大的进展,另外还有一个诱变的条件是国家对高校后勤的资产问题上有新的要求。除了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以外,估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然将是一个微观上的探索期,仍然是一个高校后勤实体自由发展的状态。在谈到对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时,胡征宇认为,改革与发展仍然是高校后勤实体面临的两大课题。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加快高校后勤现代化建设是高校后勤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就是高校后勤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高校后勤生产力,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来说,高校后勤现代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结果,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没有高校后勤现代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现代化过程中无法跨越的历史阶段,是实现高校后勤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也是必由之路;离开了高校后勤现代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也将失去应有的意义,高校后勤现代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终极目标和必然结果。高校后勤社会化和高校后勤现代化是交织在同一历史进程中的两个车轮。以高校后勤社会化促进高校后勤现代化,要把高校后勤社会化和高校后勤现代化统一起来,把高校后勤社会化纳入高校后勤现代化的视野中去,从高校后勤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推动社会化进程中的各项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后勤改革中,要始终以发展高校后勤先进生产力为核心,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服务人才,实现人才结构、素质的根本转变;以建设现代化后勤设施为基础,构建高校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新平台,建立起与高校后勤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保障体系;以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支撑,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现代化、服务方式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和经营方式现代化,真正让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变为促进高校后勤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以高校后勤现代化带动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把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为高校后勤现代化的起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中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要冲破制约高校后勤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体制束缚,建立起与高校后勤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先进高校后勤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为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服务,保持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资源总量和后勤服务需求总量的平衡;以资产为纽带,逐步理顺高校后勤组织和高校之间的各种关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后勤服务保障供求关系;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高校后勤组织企业化改造,建设一批具有高等教育特点的高校后勤服务企业,促进高校后勤服务产业和谐发展,真正把高校后勤现代化作为引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航标。在谈到发展高校后勤产业问题时,胡征宇认为,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后勤实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将不再成为高校后勤实体自然垄断的市场,高校后勤实体只有不断地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继续占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求得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实体社会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高校后勤实体将逐步融入社会第三产业,高校后勤实体也只有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后勤实体的市场竞争力不但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实体的生存,也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如何提高高校后勤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既是高校后勤实体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摆在高校后勤实体面前的崭新课题。胡征宇指出,提高市场竞争力是高校后勤实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发展高校后勤优势产业,培育高校后勤优势产业群,是提高高校后勤实体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形成优势领域。培育高校后勤优势产业,发展高校后勤优势产业群,必须从高校后勤实体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高校后勤优势项目为突破口。以优势领域为基础,形成优势产业。高校后勤实体一旦有了自己的优势领域,在做大优势领域的同时,要进一步地做细做精做强,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并且要在优势领域的上游和下游扩展,形成优势产业链,向优势产业发展。以优势产业为平台,发展优势产业群。发展优势产业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源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也必将成为社会经济的普遍现象。高校后勤实体要把优势后勤产业作为新的平台,不断跟踪后勤优势产业发展趋势,始终把握所涉产业发展的规律,始终掌握所涉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优势的经济实体,形成高校后勤优势产业群。

重庆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周首光在论坛上介绍了重庆大学后勤改革的新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对不良资产清退的经验,他认为,高校后勤实体要想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必须实施人才工程和标准化建设工程,人才是高校后勤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稀缺资源,不解决人才问题,产业化就无所适从,标准化建设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本途径。周首光还认为深化后勤改革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观念问题是制约深化后勤改革的最大阻力。

西安交通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杨自力和副总经理巩滨分别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后勤服务和经营分类管理后的基本情况。据介绍,西安交大目前将后勤分为两大块,将纯经营性的业务全部划入后勤集团,完全实行企业化管理,将校内服务性业务全部划入后勤服务中心,虽然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但实行保本经营,学校给予众多的政策优惠,确保校内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分类管理以后,后勤系统运行比较平稳定,学校化解了校内服务对后勤集团的经济压力,学校给予后勤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如面对副食品价格过快增长,学校给予后勤服务中心巨额的水电费用补贴,平抑了价格过快上涨,保证了校园物价的基本稳定。后勤集团则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权进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学校对后勤集团的行政干预逐步减弱。

山东大学后勤处处长陈永在论坛上作了《社会服务采购与依法有效监督》的报告,他认为,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解决社会服务采购与依法监督是两大战略性课题,当务之急是国家对大学后勤事务按非盈利原则进行立法,同时大学管理者要把后勤监督管理队伍的选配和培养纳入大学的人才管理工程,现阶段后勤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公益性服务法规,培养后勤公益性服务监管队伍,为将来实施监管创造条件。陈永认为,现有的高校后勤实体未来不外乎两种结局,一种是自然消亡(等老后勤职工全部退休后),另一种是逐步从学校全资企业,经学校控服企业到社会企业(和学校无任何资产关系),将来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方式来提供高校后勤服务。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一方面需要国家立法,确定高校后勤服务非盈利原则,另一方面大学需要有一批专家型的后勤服务监管队伍。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兼后勤集团总经理彭说龙在论坛闭幕时作了讲话。他提出了“适度市场化”的概念,就大学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高校后勤服务“外判”理论。他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认识和理论层面上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校情,一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由于各地区各高校的情况不同,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必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作为学校领导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支持后勤实体深化改革,促进后勤实体健康发展。

代表们认为,高校后勤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高校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功能无法分解的重要组织形式。任何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高校后勤的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后勤的发展,高校后勤始终是维系高校和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高校后勤的发展将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高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更加旺盛,这为高校后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后勤服务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高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后勤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现代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代表们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不是高校不要高校后勤,也不是高校不办后勤,而是要把高校后勤办得更好。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递进的过程,社会化有多种实现形式,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可能有一种简单的、统一的模式。

代表们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我国的高校后勤实体始终坚持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了高校生活秩序的稳定,维护了高校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高校后勤实体还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遵循经济规律,注重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保持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供求平衡,有效地减轻了高校对后勤的经济负担,促进了高校的快速发展,也培育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实体始终是高校最坚强的后勤保障力量,应该成为而且也有可能成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尽管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处于一个“调整期”,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不断加快高校后勤发展,不断提高后勤综合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实体)就能始终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届论坛得到了济南市委、市政府和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领导的高度重视。论坛期间,济南市委副书记雷建国,济南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长刘元刚,济南市历城区区长徐强,山东大学副校长方宏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静等分别看望了与会代表。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还考察了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并对两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积极评价。代表们还考察了著名的南山集团和海尔集团。

据悉,第五届高校后勤(实体)发展论坛将于2006年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