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论坛于12月4日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刘忠德,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张晋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副司长宋德民,后勤管理分会历届领导到会祝贺,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分高校的负责人共500余人出席了庆祝大会。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后勤分会第一届理事长刘忠德同志在会上深情地回顾了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高度赞扬了分会在二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分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袁贵仁指出,经过六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政府投入不多、没有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后勤支撑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为高等学校的稳定作出了贡献,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作出了贡献,也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作出了贡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所以能够在平稳有序的情况下取得突出成绩,有几条主要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使后勤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动、社会参与、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冷静分析、沉着对待、稳妥推进;三是坚持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机制的改革方向;四是坚持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改革与管理的工作重点,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五是坚持因地因校制宜的方法,选择适宜的改革路径和实施办法,不搞一刀切。这些既是以往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所有高校后勤工作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
袁贵仁指出,就全国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远未完成,不少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后勤虽然已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但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勤社会化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解决当前高校后勤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一要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二要逐步剥离高校办后勤的职能;三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规范、舆论监督、师生参与相结合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四要做好政府主导工作,加快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推进高校后勤行业管理,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
袁贵仁强调,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要突出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这两个重点,争取通过改革,加快硬件建设,完善软件管理,切实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要进一步明确,后勤社会化并不是一切推给社会,“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始终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后勤服务中“公益性”的责任依然在政府和学校。要明确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的途径可以不同,各地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有效
的办法。
会上,后勤管理分会对二十年来在后勤管理和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高校和后勤工作者进行了表彰,浙江大学等150个高校被授予“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有230名同志被授予“全国先进后勤工作者”荣誉称号,同时,共有108篇论文、11部专著、13部文集被评为优秀论文和著作。浙江大学副校长卜凡孝代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会上作了发言。
会议期间,后勤管理分会还举办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展,通过100多所高校的200多块展板,集中展现了二十年来后勤管理分会所取得的成绩和近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